玄奘,一位历经17年、徒步穿越5万里的求法之旅的和尚,他的勇气和毅力堪比现代徒步探险家。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里,他的精神力量绝非弱不禁风,而是展现出了超越时代的坚韧与敬畏。
《西游记》可以说是四大名著中热度、国名度、受众广度最高的作品。1986年央视版西游记更是被奉为经典,重播几十年。除这一经典作品外,又出现了以西游为题材,经过改编后的其他影视,他们一起构成了几代中国观众津津乐道的谈资。同观众普遍喜欢美猴王不同,唐僧这个人物在每版作品中都具有较大争议,尤其是1986年最经典的这版。喜欢他的人认为他虔诚信教,慈悲为怀,悲悯众生,不喜欢他的却认为他是非不分,懦弱胆小,甚至自私自利。
在原著中,作者对唐僧的人性缺点描述更是直接,如近乎偏执的慈悲,胆小到多次落泪,以及面对杀戮时自私地撇清责任。
比如,师徒四人路过黑松林时看到了化成人形,被假装绑在树上的老鼠精,唐僧让猪八戒去救人,孙悟空在看出真面目后阻止了,几人便离去了。但没走多久,他却放不下这件事,硬让徒弟把“人”救下来。
比如,唐僧被强盗绑架,孙悟空救下他后直接将强盗一棒打死。然而,唐僧却对着强盗的尸体阿弥陀佛,说道:“你到森罗殿下兴词,倒数寻根,他姓孙,我姓陈,各居异性。冤有头,债有主,切莫告我取经僧人。”将自己的责任撇得干干净净。
在《西游记》中,还多次出现“那长老大惊失色”的描写,而提到唐僧“哭”和“落泪”的次数,竟高达55次。
总之,在文学形象中,唐僧此人具有多面性,还是挺有“人味”的。但无一例外的,都将唐僧塑造成一个胆小懦弱、弱不禁风的和尚。然而,历史中玄奘法师,真是如此吗?
玄奘俗名为陈祎,出生年月存在争议,这里将其出生定于602年。他出生于氏族家庭,书香门第,祖上更官至国子博士。然而,到了玄奘这代,家族命运却不太好,父母早亡,玄奘在十岁时便跟着二哥入了佛寺。这时,他只是在寺中生活,并未出家。
他十二岁那年,朝廷在洛阳给27名僧人剃度。当时他年纪小,不在名单中,却一直站在一旁观看。主持此事的大理寺卿郑善果发现了这个年纪轻轻,却气度不凡的少年,便询问他怎么不在剃度之列,知道缘由后又问玄奘为何想要出家。
玄奘答道:“意欲远绍如来,近光遗法。”意思是大目标是承继佛教大业,小目标则是将中国佛法发扬光大。
郑善果听后,十分震撼,当时便对同僚说:“若度此子,必为释门伟器。”
15岁时,为了避难,他同兄长到了四川,在慧空寺修学研经。5年后,玄奘在大慈恩寺接受具足戒,成为一名真正的佛家弟子。此后,他便四处游历,遍访各地僧寺。625年,玄奘再到长安时,他已从俗家少年变成有名的佛教学者。
然而,虽被世人誉为“释门千里之驹”,玄奘觉得自己并未参透佛法,仍有许多困处。印度乃佛教发源之地,去那里解惑,成为玄奘的想法。然而,西行之路漫漫险恶,他只身一人如何能办到?玄奘给朝廷写信,本想借助朝廷之力,却遭到拒绝。
没有朝廷给的文书,他也根本出不去。629年,饥荒泛滥,百姓困于生计。朝廷下令允许饥荒百姓自行求生。玄奘趁此机会,随同难民一同出了长安城。此时他独身一人,没有所谓的法力高强的徒弟护送。
出敦煌后到新疆、中亚,最后辗转到了中印度摩揭陀国。玄奘留在佛教圣地那烂陀寺,钻研各种论典,又学习了梵书。玄奘颇具慧根,很快在印度声名鹊起。在那烂陀寺潜心钻研5年后,玄奘又再次出发外出访学,这一走又是4年。
646年,玄奘回到长安。这趟西行之旅,足足走了17年,而所行之地,长达5万里。
《西游记》中,以九九八十一难展现了求佛取经之难,历史上,虽不可能遇到妖魔鬼怪,但这条西行之路仍是难以想象的艰难。我们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的困难来说。
根据史料记载,玄奘经历的西域诸国自然环境和气候都十分恶劣,一路上也常遇到凛冽寒风,缺水无粮更是常有现象。
如途径跋禄迦国的凌山和大清池,他所遇的是“寒风惨烈”“暴风奋发,飞沙雨石,遇者丧没,难以全生”,“洪涛浩汗,惊波汩淴”;
路过婆罗犀那大岭,“岭极崇峻,危隥倾,蹊径盘迂,岩岫回互”“飞隼翱翔,不能越度,足趾步履,然后翻飞”。
而在大沙碛中,更是“绝无水草,途路弥漫,疆境难测”。
玄奘西行之路所面临的的,就是险峻山岭,汹涌河池,恶寒雪原,荒芜沙漠。李白的《蜀道难》一句“难于上青天”,已写出当年入蜀的艰难,而玄奘要跨越的,将是比蜀道更险恶复杂的崇山险峻和湍急河流。
此外,玄奘没有得到朝廷的支持,是以私人身份跨越几国,在古代是非常不可思议的。我们现在在影视剧中看到古代平民出行,一路上遇到强盗、匪徒,并不是剧情需要特意设置的情节,而是古代中常见的真实情况。
在揭职国,玄奘看到“群盗横行,杀害为务”;
在钵逻耶伽国,他又遇到“恶兽野象,群暴行旅”,并感叹“非多徒党,难以经涉”;
在蓝魔国和僧伽罗国等国也见“山牛、野象、群盗、猎师,伺求行旅,为害不绝”“凶人结党,作害羁旅”“猛兽暴害,群盗凶残”。
可以说,放到现在,玄奘西行,是在以人力挑战自然,称得是一个探险家。一路上,他也遇到过好心人,比如那些信佛之人看到这个和尚,施以水粮,或送他一截,但更多的时候他还是只能靠自己。
其实孙悟空存在原型,但并非什么法力高强的灵猴,而是一个叫石磐陀的行脚商人,而且这人差点就把玄奘的命结果了。
两人在瓜州城相遇,玄奘给他钱财,他则护送他取经。石磐陀这人兴许是散漫无依久了,想受受佛教熏陶,便对玄奘称以师父。
然而,石磐陀把玄奘带出瓜州城后,越走越后悔,好好的潇洒日子不过,跟着这和尚犯险取什么经书呢,路途茫茫,指不定就死在半路上了。思来想去,他想离开。但是他冒险把这个和尚从瓜州城带出来,如果他被抓了,供出自己,那自己岂不死路一条。
石磐陀甚至掏出匕首抵在睡着的玄奘脖子上,但最后兴许是念在师徒一场的份上,犹豫许久还是自行离去了。
沿路经过许多小国,有被怠慢的,也有被当作异国人抓起来的,终于走到高昌国,因为高昌国国王是虔诚的佛教徒,听闻这人是东土大唐而来的高僧,便以礼相待,想让他留在高昌做国师,但玄奘却拒绝了。
最后,高昌国国王派人护送玄奘,并向沿途各国国王发去文书,让他们保证畅行。此后,玄奘的西行之路才稍微轻松一点。但遇到凶恶的强盗,这些人也不是对手,被抢被偷常有之事。
那么,最困难的时候,玄奘有没有想放弃呢?
在踏上西行取经之路时,他曾作下誓言:
古时候的百姓对远地知之甚少,西行前途可谓是真正的一片茫然。其实从玄奘敢独身一人西行取经,就可看出他绝非什么懦弱胆小之辈。而他从苦恶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下来,又可看出他并不是什么弱不禁风,脚不胜力的和尚。
总之,《西游记》中,为了凸显各个人物某方面特性,呈现出来的多少和真实情况有差异。然而只要我们认真想想,那一路上所遇到的真实情况,就知道玄奘此人,绝非什么手无缚鸡之力的弱和尚。